对控烟这个“撕裂”朋友圈的话题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
发布时间:2016-11-30 18:05:38“来,烧起!”
在很多人印象里,重庆人性格大开大合、不拘小节,不少人在社交场合总是烟来烟去,再加上大西南烟叶品种好、味道巴适,重庆吸烟人群数量之庞大不容小觑。
《2016年重庆市城市成人烟草调查(TQS)报告》日前发布。据报告,在我市主城15岁及以上的成人中,共有174万人在吸烟。其中,男性吸烟率为46.7%(169万人),女性吸烟率为1.5%(5万人)。平均而言,每日吸卷烟者每日吸烟量为16.8支卷烟。
重庆的戒烟控烟之路
目前,全国已经有十几个城市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公共场所、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“禁止吸烟”。
在四个直辖市中,除重庆外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均已出台禁烟法。最近出台的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也明确表示,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,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。
其实早在2003年,重庆就通过并施行了《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》,其中规定医院、学校、公共电梯、公共交通工具等四类公共场所禁止吸烟,在商场、单位、影院等公共场所除吸烟区外禁止吸烟,对违法相关规定的个人的单位由爱国卫生委员会进行罚款。去年,重庆市还与成都、西安、武汉、厦门等五个城市成为第三批“中国控烟伙伴——无烟城市项目”创建城市,将获得资金、培训及技术上的支持以建立控烟规划,重庆市健康教育所也随即开展了此次烟草调查。
近年来,戒烟门诊、免费的戒烟干预热线都在重庆相继开展,但是通过这些途径帮助戒烟的烟民比例并不高。
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还是控烟?
调查结果显示,在(11月21日)过去30天内,我市48.1%的成人在室内工作场所暴露于二手烟,42.1%的非吸烟者在室内工作场所暴露于二手烟。38%的成人报告在家中暴露于二手烟,26.6%的非吸烟者在家中暴露于二手烟,其中男性17.4%,女性31.7%。
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还是控烟,是一个可以撕裂朋友圈的问题。北京关于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规定就曾引发争论,一些人认为,烟民吸烟的权利也要保护,所以公共场所要设立吸烟区。反对者则认为一旦设立,还是会有“二手烟”隐患,一些特定场所就应该全面禁烟。
而在此次调查中,受访者对重庆7类室内公共场所完全禁止吸烟的支持力度也各有不同,对医院的支持力度最大(96.2%),其他依次为中小学校(95.3%)、大学(91.3%)、工作场所(89.6%)、出租车(88.7%)、餐馆(76.8%)、酒吧/夜总会(55.7%)。
在江北区中医院,记者看到门诊大厅内和走廊均贴有醒目的禁烟标志,但在走廊尽头的窗户处发现有烟蒂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医院内是明确全面禁烟的,但仍有不自觉的人会在楼道、厕所等地方躲着抽。“虽然经过劝阻都可以制止,但这样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,我们除了严肃地进行警告外也没有别的办法。”
在南坪商圈的万达和百盛商场,工作人员均表示不了解,所在商场内并未设置吸烟区,但在遇到吸烟者时会上前制止。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等连锁快餐店中,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店内禁止吸烟,顾客吸烟的情况总体很少见,如果有他们也会及时上前制止。
对于“二手烟”带来的烦恼,在观音桥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小姐深有感触,“我们是几十人的大办公室,里面有好几个男同事爱抽烟,其中还有自己的上级,大家碍于情面一直不好说。”虽然经过女同事们的联合反映,吸烟者均“有所表示”,不会直接坐在工位上吸烟,改成在窗户边或者去厕所,但办公室还是闻得见烟味。
禁烟控烟面临“挑战”
重庆市健康教育所控烟办副主任吴成斌表示,在推进禁烟控烟工作过程中,相关部门也遇到一些执法难取证难的问题,数量有限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庞大的吸烟人群,监督公共场所和单位带来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,有的单位执行起来很配合很到位,有些却不行。
而2003年出台的《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》在目前看来已不能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,亟待完善。
根据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》、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和无烟城市项目安排,重庆健康教育所还将持续开展烟草流行趋势、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,二手烟暴露以及烟草危害认知,民众对公共场所禁烟态度等方面的科学调查和跟踪监测,为重庆控烟工作提供政策依据,也为出台无烟城市立法提供数据支持。
专家:可采取强制性措施
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部长康庄认为,站在公共政策的角度,为保证禁烟控烟不流于形式,能够贯彻落实,在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责任主体,另一方面更需要明确有行为能力的执行主体,有关部门在草拟制定过程中可以将视野放宽在部门之外,必要时还可制定细则来为监督管理提供手段和依据。在贯彻执行方面,可以将执法权与社会公共服务结合,在日常公共管理中可以采取一个队伍综合执法的方式,而不是多个队伍专业执法,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。
对此,您怎么看?
(重庆时报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