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头剃头匠:四五块钱剃个头 价格很多年没变

发布时间:2016-11-25 15:44:48

樊世伦为顾客剃头。 

在喧嚣的城市里,有这样一群人,默默的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。一个木箱,一张椅子,几把工具,摆上一个摊儿。为来来去去的中老年人理发修胡。2块钱、4块钱、5块钱……相较于“美发师”,他们更愿意被顾客称为“剃头匠”。

他们凭手艺吃饭,坚持“为人不学艺,就怕艺不精”的观念,将“工匠精神”作了一次诠释。

在永川小南门桥头,也有这样一位剃头匠——樊世伦。

学艺三年当上剃头匠

樊世伦家中有五弟兄,他排行老大。在兄弟中,他的个头最小,所以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儿。在父亲的指引下,1966年,在樊世伦15岁的时候,就去跟着老师傅学剃头了。

在老家四川省泸州合江县,他每天背着一个剃头箱,跟着师傅走街串巷。除了为镇上的人剃头,有时候师徒二人还要下乡,当时到乡下剃头被称为“转乡”。

那时理发还没有“电剪”这类工具,都是用“手剪”,也就是说理发要用手用力夹剪子,才会把头发剪断。樊世伦说,那时候年龄太小,手上皮肉很嫩,经常剪到手起血泡,很多时候要忍着手上的疼痛,才能继续为顾客理发,往往下班以后疼得他筷子都拿不稳。

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,18岁的樊世伦终于离开师傅,自立门户当起了“剃头匠”,开始了担剃头挑子的生活。

“每次去生产队,村民总是排队出来理发,一毛钱剃一个头,大家都可以接受。”老樊说。

干完农活帮村民理发

 剃头工具。

上世纪70年代,樊世伦所在的生产队开始“做工分”。

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儿,换取工分,再用工分兑换相应的粮食和猪肉。

“剃头”也是换工分的一条途径。樊世伦工作时间干农活,中午就为大队村民理发。每天理25个头,可以赚12分工分,所以樊世伦一家的工分往往比其他家庭高出许多。

樊世伦记得,那个时候最多的一天理了105个头,由于长时间捏剪子,右手肿得像馒头一样大。不过他挺喜欢这种感觉,一边可以挣额外的工分,一边还可以为村民理发服务,一举两得。

樊世伦的剃头生涯,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

肿瘤手术后再次出山

樊世伦今年已经65岁了,虽然只有不到一米六的个头,穿着也非常朴素,在言语谈吐之间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,看起来非常有精神。

在记者采访的近一个小时里,附近的居民来来去去,很多都会主动的和樊世伦打招呼,问上一声好,樊世伦总是积极的回应,不时的还和他们开上一两句玩笑。

但谁曾想到,眼前的这位老者却是一个患上肠道肿瘤的人。

2015年,樊世伦突然感觉腹部疼痛难忍,到附近医院检查才知道,患上了肠道肿瘤,需要动手术切除。樊世伦从业多年虽然有一些积蓄,但对于近10万的高额医疗费,还是望尘莫及。

女儿女婿孝顺,东拼西凑弄到了10万元钱,经过多次检查,转院,终于在成都的一家肿瘤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。

手术非常成功,术后约4个月,樊世伦又在小南门开始为顾客剃头了。

到哪也忘不了练手艺

从开始学习剃头手艺到现在,已经整整过去了50年时间,在这50年里,樊世伦曾经做过淘金挖煤的工作,但是,就算在外地工作,利用平时的时间也会为工友们剃头。

2004年,女儿女婿在山西大同承包了一个煤矿,樊世伦到该煤矿做安全管理的同时,也带去了他的“剃头挑子”。

樊世伦平时为人随和,煤矿的工友们也不把他当做老板的父亲,而是当做朋友,总是开玩笑说“老樊,来剃个头哟”。樊世伦就拿出了“挑子”里的工具给他们理发,钱给多给少无所谓,图个乐趣。

当问到去煤矿工作为什么还要继续理发的时候,樊世伦告诉记者,“一门手艺,就是要活到老,学到老,剃头手艺不能丢了,人口越多,越是被人需要。”

正是这种对价值自我实现的追求,让樊世伦练习手艺从未间断。

无奈,3年后,煤矿不再景气,女儿女婿的煤矿关闭了,樊世伦也回到了永川。

刮个胡子只需二分钟

记者采访的时候,一个老顾客正好到樊世伦的铺子刮胡子。

樊世伦手法娴熟,一边用刮胡刷为客户涂刷脸部,另一边开始用修胡刀为顾客刮胡,动作非常敏捷,却丝毫没有害怕锋利的刀片会刮伤顾客。事实上,这次刮胡的效果也相当好,顾客脸上的胡子被刮得很干净,瞬间精神了许多。当然,这也是他几十年技艺的最好体现。

记者观察,从他将“围帕”搭到顾客身上,到服务结束,顾客起身离开,前后没有超过2分钟。这位顾客相当满意,给了樊世伦两块钱,走的时候连说谢谢。“下次再来啊”,樊世伦回应道。

樊世伦告诉记者,来他这里剃头刮胡的顾客九成都是老顾客,年龄大多在50岁到70岁之间。

块块钱的生意不涨价

在樊世伦这里剃一个平头4块钱,光头5块,刮胡子2块。

这样的价格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。

“为什么这么多年价格不涨呢?”记者问道。

“来这里的都是老年人,身上没有多少钱,不能收人家贵了。”老樊回答。

在记者与老樊的交流中,更多的体会到老樊心中默默扛起的社会责任,这份责任虽然不重,但它确确实实在为老年人服务。

如今,每天来樊世伦铺子剃头的顾客有10来个,每天收入也有40-60块钱,用他的话说,买菜的钱够了。

有一个顾客就不退休

在老樊的摊位上,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原始的理发工具——手剪,而这样的工具,通常被“电剪”取代,现在的理发店甚至很多跟老樊一样的剃头摊位上,很难找到。

长年累月的使用手剪,樊世伦的手背磨得比一般人平,手上茧子很突出。而女儿女婿也时常劝说他不要继续摆摊了,每天接送外孙上学就行。

但固执的老樊依然每天按时摆摊,一边挣点买菜钱,一边继续传承独特的理发手艺。

当记者问老樊还准备做理发多久的时候,老樊坚定的说:“哪怕还有一个顾客,我也会坚持干下去”。

(重庆时报整理)


官方微博

影像重庆

Image Chongqing

播动山城

Sowing dynamic mountain

关于我们

©2019 重庆时间

重庆掌闻数字传媒有限公司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

渝ICP备14009364号-6

渝ICP备14009364号-7

渝ICP备14009364号-8

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069号

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118号

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2297号
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

(渝)字第00477号

12377

合作平台